
以创新思维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少全新的可能性与切入点,但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更多要求。在当下复杂多元的经济环境里,要想更快更好地搭上“一带一路”的顺风车,中国企业要具备快速捕捉市场机会、及时调整市场战略的能力。
以乳品行业来说,作为行业领导者,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率先提出 “乳业供给侧改革”的观点,即通过创新和国际化两个重要驱动力,调整产业供给体系,提供有效供给产品,满足消费市场深层次需求。近年来,伊利整合“一带一路”沿线的优质资源,发力供给侧改革。不论是携手国际质量三巨头——SGS(瑞士通用公证行)、LRQA(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 Intertek(英国天祥集团)升级全球质量管理体系,还是在美洲主导实施全球农业食品领域的高端智慧集群——中美食品智慧谷、形成多点合力的新型研发合作模式,都显示出伊利在供给侧改革方面的前瞻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在此次经济5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一带一路”中国智慧的第一要点就是要多元共赢。作为拉动中国乳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伊利一直致力于将自身的产能与技术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在提升中国乳业的国际话语权上做了不少的有益探索。
用国际化布局增强企业“软实力”输出
潘刚在研讨会上表示,“软实力”输出一度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短板”,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软实力”输出创造了良好平台。长久以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实力”,然而这部分实力通常来源于资金,以至于给国际上的合作伙伴留下了“财大气粗”的印象。而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实施过程,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更应注重树立良好形象、输出中国智慧等软实力。
在践行“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伊利不仅整合全球优质自然资源,还发力整合全球标准、人才、智力等资源,不断输出中国标准,让伊利智慧在全球得以碰撞与共享。多年来,伊利在世界范围内布设了一张涵盖全球创新资源、全球智慧的创新网络。成立亚洲最大的乳业技术研究院,提升本土研发能力;携手欧洲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学府——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升级中国首个母乳研究数据库;在荷兰建立中国乳业规格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伊利欧洲研发中心;在新西兰兴建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这一系列举措,是伊利国际化战略布局的成果,也为中国乳业全球研发打开了新的通道。

另外,在提升软实力的问题上,中国企业不应当只满足于在全球范围的织网布局,还应用“软实力”输出来提升企业的国际话语权。对此,潘刚表示,现在的中国企业在具备全球广度的同时也具备了“中国深度”。十年内,伊利两次入选哈佛商业案例,潘刚也两度登上哈佛讲台,向来自全球的MBA学员分享中国企业的理念与经验,或许就是伊利作为中国企业“软实力”代言人的最好证明。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成为一项联动全球经济的宏大工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红利。多年来,伊利坚持以创新和国际化为驱动,开拓了中国企业开展良好国际合作的新空间,同时通过质量管理、产业链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手段,为中国企业在国际立足的切实路径上提供了参考范本。正如隆国强在本次研讨会上所说,企业只有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国家意识,才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稳步前进。作为最早踏上全球化征程的中国乳企之一,伊利在践行“一带一路”中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新姿态,我们有理由相信伊利集团将继续深入落实创新和国际化战略,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上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能量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