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焕春院士及金梅林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凭借长期的专业技术积累和原始创新能力,应用蛋白质组学和反向疫苗学等方法,针对我国流行的猪链球菌菌株和副猪嗜血杆菌菌株,在国际上原创性筛选出免疫原性好且保护力强的免疫原性蛋白制备二联四价亚单位疫苗,分别对猪的链球菌2型和7型、副猪嗜血杆菌4型和5型提供80%以上的免疫保护。该产品具有抗原保护谱广、针对性强、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生产操作安全等特点,针对我国近年来流行的猪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具有广谱的保护性,该产品的应用得到临床试验单位的一致好评,解决了困扰我国养猪业的重大关键难题。
陈焕春院士对国药集团提出的对人和动物“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大健康理念给予充分的肯定。华中农大创新团队也正是基于此理念,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实现目标蛋白的筛选和高效表达,制备先进的亚单位疫苗,把我国动物性细菌疫苗的研究水平提升到国际化高度,对猪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的有效防控以及降低我国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养殖安全、食品安全的角度,实现动物健康、人类健康的大健康发展目标。


猪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
猪链球菌病(Streptococo-sis)是一种由C、D、E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根据其荚膜多糖抗原性的差异分为35个血清型,其中2型(SS2)是毒力最强、危害最严重、流行最广泛的血清型之一,临床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猪链球菌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原存在于宿主各脏器、血液、肌肉、关节和排泄物中,主要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猪链球菌病在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就有发生,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已成为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几年来在全国的发病和死亡呈上升趋势,并成为一些病毒性疾病的继发病,截止到目前,我国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尚未发现本病外,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威胁。2005年6月我国四川省资阳市、内江市等地区爆发猪链球菌2型病,导致204人感染,38人死亡,不仅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正常猪群呼吸道上的一种常在菌。副猪嗜血杆菌病临床上以猪的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心包炎、脑膜炎为特征,该病又被称为“革拉泽氏病”。该病目前在规模化养殖场感染率很高,且危害严重,主要引起哺乳仔猪、保育猪(30~50日龄)的关节肿胀、喘气、进行性消瘦、生长速度变缓、急性或慢性死亡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病死率可达50%,给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蔡旭旺等首次鉴定了副猪嗜血杆菌分离菌株的血清型。进而建立了快速分离鉴定、培养和保存该菌的方法,并筛选出TSA(胰蛋白大豆琼脂)固体培养基和TSB液体培养基作为最适合该菌的培养基。同时对2004年12月以前分离鉴定的281株副猪嗜血杆菌进行了血清分型。表明中国目前流行的菌株是血清4型(24.2%)和5型(19.2%),其次是13型(12.5%)、14型(7.1%)和12型(6.8%),另有12.1%的分离菌株不能进行血清学分型。副猪嗜血杆菌病是造成猪场保育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特定条件下如断奶、气候应激等因素才可侵入机体并引起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PRRS)、圆环病毒2型(PCV-2)等的存在和持续性感染加剧了副猪嗜血杆菌的感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