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资讯 > 正文

大帝汉克:关于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申报项目“丹参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公示

发布时间:2017-06-20 16:24    作者:.    来源:    查看:
    根据四川省科技厅要求,现将我单位作为合作单位申报的2017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项目——“丹参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有关情况予以公示(见附件)。

    公示期为2017年6月12日至21日,凡有异议者,请在公示期内以真实姓名向单位电话反映或面谈。

    联系人:刘超  18108272281



成都大帝汉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6月11日

    附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丹参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公示内容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丹参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二)项目简介:

    针对川丹参种质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种性和品质退化,质量检测和品控技术不完善,丹参饮片炮制工艺参数和质量评价标准不统一,高品质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研究滞后等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了丹参及其近缘种植物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及评估,丹参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丹参药材质量控制及分子鉴别技术,丹参饮片炮制工艺,丹参酮-丹参多糖联合开发利用技术与应用等研究,旨在完善丹参现代产业链,实现技术链支撑产业链,产业链创造价值链,促进我省丹参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系统研究丹参产业链发展中资源收集、品种选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质量控制技术以及产品开发利用技术,形成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资源调查发现,鼠尾草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各省,四川共有51个分类群,包括38种,10变种,3变型,毛地黄鼠尾草(Salvia. digitaloides)和黄花鼠尾草大花变种(S. flavavar. megalantha)为四川省鼠尾草属植物新分布。收集丹参及其近源种植物48种,包括6变种,1变型,整理获得500余份种质资源材料,在云南省发现鼠尾草属新种1个,并命名为Salvia lagochilaT. Wang & L. Wang sp. nov.。采用种植保存(建立丹参种质资源圃1个)、种子保存和DNA保存等方式保存种质资源,建成丹参种质资源库。

   (2)分别从物种濒危系统、自然干扰系统和人类干扰系统三个层次涉及14个具体指标出发,应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级别评估技术体系,对四川鼠尾草属植物濒危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确定了四川省鼠尾草属植物的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级别。

   (3)根据种质资源质量评价结果,采用系统选育法,选育丹参新品种1个“川丹参1号”,并通过审定,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经审定的川丹参品种。从种苗繁育、栽培管理、采收及产地初加工等方面系统开展了“川丹参1号”配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制定了《“川丹参1号”配套规范化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规程》,其中“川丹参1号”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现种苗成活率超过80%。

   (4)通过优化提取方法、色谱条件,建立了丹参中原儿茶醛、丹酚酸A、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等6种有效成分的HPLC同时测定技术,并应用于丹参种植、加工过程的质量评价,从技术上实现了丹参核心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构建了“有效成分+无机元素”药材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制定了《丹参规范化优质高效栽培基地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利用丹参6种有效成分的HPLC同时测定技术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丹参原药材中多种有效成分含量和无机元素含量,确保基地丹参药材质量,保证丹参用药安全性。分别研究了无机元素含量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法、DNA分子标记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对于丹参药材鉴别的可行性,建立了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丹参药材鉴别新方法,筛选获得能够将丹参药材从大量近缘种材料中成功鉴别出来的有效DNA条形码ITS1,其鉴定率可达到81.48%,为丹参药材鉴定提供了快速、准确可靠的鉴定技术。

   (5)利用已建立的丹参中6种有效成分的HPLC同时测定技术,通过正交设计,获得炒丹参、酒丹参和醋丹参炮制工艺参数,建立了炒丹参、酒丹参和醋丹参指纹图谱,其中炒丹参共有峰28个,酒丹参31个共有峰,醋丹参34个共有峰,方法学考察表明指纹图谱重复性较好。共有峰数量和峰面积不同表明经不同方法炮制后丹参饮片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均发生改变,所选择的共有峰能反映不同丹参炮制品的化学成分的信息,样品色谱图与指纹图谱之间的相似度>95%,相似度较高,表明建立的指纹图谱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作为丹参不同炮制品的指纹图谱。通过项目研究,制定丹参饮片生产工艺规程1个。

   (6)开展丹参酮-丹参多糖联合提取工艺研究,实现“一物丹参,酮-糖同出”。以乙醇回流提取丹参酮,碱水萃取(乙酸乙酯、碳酸氢钠溶液),无水乙醇重结晶得到丹参酮提取物,以自主研发的混合溶剂剂D(由B、C两种溶剂组成)进行重结晶,可得到纯度>80%丹参酮ⅡA,回收率>50%。同时,将丹参酮提取后的药渣用于丹参多糖提取,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酶”提取丹参药渣多糖工艺技术参数。通过丹参酮-丹参多糖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制定丹参酮-丹参多糖提取标准操作规程2个,制定企业标准1个;建立丹参药渣中多糖提取生产线1条,建立丹参酮-丹参多糖联合提取生产线1条。利用专利技术,将丹参药渣用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与应用,不仅实现了资源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利用,同时可有效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推广应用情况

    1、“专家团队+示范基地+农户”——丹参的推广种植

    自2006年起,“丹参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在中江县进行示范与推广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的使用,丹参平均亩产达1280kg,比普通种植平均亩增产320kg,平均每亩增收1920元;使用该项技术,每亩增加地膜成本200元,但每亩灌溉成本降低60元,化肥成本降低55元,农药成本降低65元,省工400元(除草),总成本每亩降低380元,除去各种不可预见损耗,每亩平均增收2300元。11年来累计在中江县推广种植丹参43.32万亩,累计新增销售收入83174.4万元,新增经济效益99636万元。

    2、“示范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中药材产业扶贫

    2012年,以四川农业大学、中江县万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丹参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组先后入住平昌县,通过构建“专家团队+示范基地+农户”技术推广模式、“专家+结队贫困村(户)”精准扶贫模式,推广种植丹参。推广种植结果表明,“川丹参1号”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当地丹参产量,平均亩产990kg,平均每亩增产260kg,平均每亩增收1560元;使用该项技术,每亩增加地膜成本200元,但每亩灌溉成本降低70元,化肥成本降低60元,农药成本降低55元,省工420元(除草),总成本每亩降低405元,除去各种不可预见损耗,每亩平均增收1965元。5年来累计在平昌县推广1.25万亩,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950万元,新增经济效益2456.25万元。

    3、“公司+农户”——保证丹参的销售和丹参产品质量

    四川天然生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四川省天府神龙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优质丹参饮片的生产加工。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与中江县丹参种植户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解决当地丹参销售问题的同时,充分利用优质丹参生产优质丹参饮片,保证丹参用药的安全性。自2006年,通过“丹参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的实施,收购当地丹参超过200多吨(干品),生产丹参饮片超过130吨,累计新增销售收入约270万元,新增经济效益约217万元。

    4、“产学研用”——丹参多糖产品的生产及使用

    通过产学研合作,以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支撑,建立丹参多糖提取工艺技术和丹参酮-丹参多糖联合提取工艺,制定了企业标准——《混合型饲料添加剂多糖和寡糖》和《丹参酮和丹参多糖联合提取工艺操作规程》。2012-2016年,丹参多糖用于生产保育仔猪饲料及相关产品以及仔猪养殖,累计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新增经济效益约830万元。利用丹参酮-丹参多糖联合提取工艺累计生产丹参多糖约40吨,累计新增销售收入约320万元,新增利润约260万元。

    本项目对促进我国丹参良种选育与品种改良,进一步完善丹参原药材及丹参饮片质量标准,推动国内外丹参高值化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我省丹参产业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实施,累计推广种植丹参44.67万元,新增经济效益10.34亿元。累计培训农民5万人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培养技术能手200余人,带动当地就业近9000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研究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13篇;出版教材及专著4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项。项目实施降低了农药、化肥使用量,覆膜栽培节水效果明显,生态效益显著。

    二、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三、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四、主要完成人情况表(按排名顺序填写)

    五、主要完成单位情况(按排名顺序填写)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