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量供给、低奶价、冲击等等字眼从2015年至今,一直不停地进入全球乳业板块从业者的视线,专家将其总结为“乳业新常态”,号召我们“抱团取暖”。然而,一年虽然过去了,但是乳业的寒冬还未散去,我们不但没有“暖和”过来,反而快要被“冻僵”了。然而就在今年早春,欧盟一二月份牛奶产量同比又增长了7%,同时3月国际奶价(IFCN)也顺势下跌7%,创下自2009年8月来的新低。据荷斯坦了解到的消息,大多数荷兰和德国的牧场,原料奶农场收购价已经低于总成本价了,即赔钱运营。如此低的价位,还要增加产量,欧盟牛奶生产者在很多人眼里已经不是用“任性”可以形容了。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的信心,还是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艰难呢?带着这个问题,荷斯坦杂志远程采访了IFCN国际奶农联盟的专家,他们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奶业生产的延时性、现金流的重要性和成本结构的差异性来解释。
奶业生产的时间延迟 截至2016年3月,国际奶价已经经历了连续6个月的连续下跌,甚至有悲观人士在怀疑,按着这个势头国际奶价能否守住20美元大关;但是这段时间内,全球原奶产量却一直在增加,而且增量的绝大部分来自于欧盟。这显然与市场规律不符,既然牛场已经开始赔钱,为何欧盟奶农不降低产量以减少损失呢?IFCN的农业经济学专家,Dorothee博士认为这个问题可以用奶业生产的延时性来解释。
“欧洲奶农在配额取消之前,过量的牛奶需要交付高昂的罚金,或者够买额外配额。所以在得知配额要取消的消息后,很多欧盟奶农热情高涨(2013年左右奶价也正位于高点),纷纷在提前加大投资扩大规模,期望在配额取消后获得更多回报。如今,当时增加的犊牛现在正好到了初产的年龄,已经开始产奶,整体造成了该产季最后几个月产奶量的大量增长。而且,从欧盟奶农开始准备扩大规模到这些奶牛投入生产这两年时间里(14月龄配种,24月龄产犊),国际市场发生了很多事情,例如俄罗斯的禁令和中国减少进口,这些都是奶农在当时所无法预计的。”
骑虎难下的欧盟奶农 欧盟奶农为了迎合配额制度的取消,纷纷加大了投资,不少奶农都选择向银行贷款。现在牧场存栏规模扩大了,新的谷仓和牛舍也建设完毕,尽管奶价很低,但是如果现在又要缩量减产,显然更加不划算。因此,现在欧盟奶农面临着“骑虎难下”的窘境。
“目前的形势下,欧盟奶农也不会选择减产。主要原因是现金流的问题。他们需要现金支付账单,包括银行的利息,饲料,水电费等等。他们只能尽可能多交奶,尽管价格不景气,但是却能换来现金来支付农场的开支。”
虽然目前欧洲地区气候不错,谷物和饲料的价格都很低,但是巨额的银行贷款成了奶农的主要负担。荷兰当地农业政策规定单位面积的土地上饲养的牛头数和排放的碳都不可以超标,不少牛场当初为了扩大规模都建设的沼气装置减少碳排放,或者直接购买额外的碳排放指标,这些都是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另外根据荷斯坦杂志了解到的消息,爱尔兰一些银行已经降低了奶农贷款的利息,甚至有的银行愿意为奶农提供部分补贴,度过低奶价期保证农场运营以确保其未来的偿还能力。在荷兰,而且包括菲仕兰公司在内,很多乳品公司的收购策略是这样的:签订合同的牧场,不管产量多少照单全收,不会拒收;但是对于刚建成的新牧场,不与之签订合同。
艰难却满怀信心 笔者今年四月初采访一位荷兰奶农得知,他牧场的公斤奶成本是32欧分,向菲仕兰公司交奶的价格是27欧分,而且该牧场是荷兰当地比较好的牧场,我们当时估计荷兰奶农都在赔钱运行,然而现在看来这个情况尚需深入研究。
“荷兰奶农提到的32欧分的公斤奶成本如果是总成本,那么我认为需要分析成本结构,最主要的是机会成本究竟占有多少比例,这样才能弄清楚牧场的实际财政情况。因为欧盟农场的机会成本往往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中国尤其是大牧场,机会成本往往比例很低。”
机会成本是指牧场私有资源能获取的最大可能性回报,例如土地用于饲养肉牛或猪(目前市场较好),牧场家庭劳动力从事其他工作,其他设备出租等等。这些在欧洲农场中是占有很大比例的(土地私有,劳动力是家庭成员)。而在中国情况不太一样,机会成本很低,因为构成机会成本两大主要因素:土地和劳动力都不是私有的。这样的情况是欧盟牧场的总成本中土地和劳动力的成本不需要直接支出,而中国牧场的总成本中绝大部分都是需要支出的,包括地租和员工薪水。
“机会成本并不在支出项目之中,而32欧分显然包含了10%-20%的机会成本。如果按着荷兰东部大牧场的情况来看,剔除机会成本牧场公斤奶的实际支出肯定更低,奶农每卖出一公斤奶是足以支付生产这些牛奶所产生的账单的,收入能够覆盖绝大多数的实际支出,而且银行账户里的存款也确实在增加。现在虽然形式严峻,但是其实还没到真正赔钱的时候,欧盟奶农虽然感觉收入减少,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认为奶价在不久的将来必然回升,欧洲家庭牧场上百年来也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价格起伏,他们相信如果能够在艰难时期坚持下来,那么未来的回报一定十分丰厚。”
这个观点其实也和上文提到荷兰农场主不谋而合,他虽然声称奶价已经低于成本,但是他还是选择扩建了牧场,准备再引进1100头后备牛,将自己牧场的规模翻倍。他觉得现在的行情低谷是最适合抄底的时机,因为一切都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