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嘉宾
“四川通威是通威发展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通威秉承‘诚、信、正、一’的经营理念,‘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企业宗旨,稳健快速地走过了30多个年头,水产饲料连续20多年全球销量第一,成为水产行业的龙头企业。”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表示,目前集团正结合农业和新能源双主业优势,大力推广“渔光一体”创新模式,着力打造全球领先的绿色食品和绿色能源供应商。
通威股份总裁郭异忠认为,四川通威新厂的开业投产,不是简单的作为一个饲料新厂开业,而是四川通威新发展的起点。“相当于二次创业,需要思考如何迎来下一个30年的健康发展,以及如何带领客户继续前行。”郭异忠说。
通威之路
通威的诞生和发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堪称传奇,并且直到今日还在深刻影响和引导着水产行业的发展。
1983年,凭借一个水产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追求,时任眉山县水电局两河口水库渔场技术员的刘汉元,自筹资金500元,在眉山永寿永光水电站的尾水渠蟆颐堰上,开始了金属流水网箱养鱼试验。经过小试、中试,1985年,年仅20岁的刘汉元发明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连续刷新了当时四川单位养殖面积产量的最高记录,进入国家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面向全国推广。
最初,刘汉元用一台家用绞肉机放大仿制成饵料加工设备,制造颗粒鱼料,除了自家饲喂,也帮助邻里养鱼户。流水金属网箱养鱼获得巨大成功后,登门求饲料的养鱼户越来越多,家里人轮流动手,没日没夜地工作也不能满足养鱼户对优质饲料的需求。刘汉元意识到,市场上并没有专门的鱼料出售,许多养殖户也不懂得饲料的科学营养配方,鱼料凸显出巨大市场空间。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从“芯”开始,让技术生根,将核心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带动一方养殖?于是,建饲料厂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86年,刘汉元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自筹资金在家乡眉山县永寿镇建起西南地区第一家集约化鱼料工厂,取名“科力”,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意。从来没有正式学过机械、电工、建筑设计和施工的22岁水产技术员刘汉元,边自学边动手,完全靠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安装建起了这座年产量为5000吨的饲料厂。
工厂投产当年,市场上就出现供不应求的旺销景象,远近养殖户莫名前来,“科力”牌鱼料成为抢手货,公路上常常车水马龙阻塞交通,还有人为了买到饲料,竟然在工厂门口排了3天3夜的队。“科力”牌饲料,以其资源浪费少,生长速度快,成本更低的特点,一举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
尽管工厂投产后饲料旺销供不应求,但刘汉元并没有安于现状止步不前。1992年,刘汉元走出家乡小镇,自筹资金500万元在眉山县城边建起了一座现代化饲料厂,取名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喻“通力合作,威力无穷”之意。这就是通威集团的前身。整个厂区占地20余亩,年生产能力10万余吨,是当时国内行业中最大、最先进的单产厂,公司门前门庭若市、车水马龙。1993年,刘汉元正式组建了四川通威集团有限公司。1995年,通威集团顺利完成北上的战略转移,将集团总部迁至四川省会程度,同年以兼并和控股的形式发展了8家分公司。
此后,通威集团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以饲料业为主干,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共发展了110余家分子公司。
由于刘汉元对技术创新的情有独钟,因此所带领的通威集团以科研为先导,打造“技术航母”。为了将科技创新的基因融入到每个通威人的血液中,刘汉元在企业内部明确提出了“科研经费上不封顶”的政策,并表示这是通威对科研经费的承诺,也是通威实行差异化竞争的长久战略。正是在这种基本方针的引领下,通威技术研发航母最终全面建成起航。通威股份技术中心旗下所辖的通威水产研究所、特种水产研究所、畜禽研究所、动物保健研究所、养殖设施研究所、通威水产科技园、通威水产工程中心等8大研发机构高速运行,成为四川省、中国民营企业中并不多见的研发实力强、拥有技术创新成果最多的企业之一。
通威在坚定不移发展农业主业的同时,也加快新能源产业布局和发展,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太阳能光伏企业和世界级清洁能源公司。在这场时髦的能源革命中,通威利用农业、新能源双主业发展的优势,将新能源和传统养殖完美结合,创新国内外独有的“渔光一体”生产模式。该模式“水上产出清洁能源、水下生产安全通威鱼”,达到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的一体化有机结合,实现鱼电双丰收。
现场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