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跨越——兽医到职业经理人的完美转变
导语:
他作为畜牧行业的职业经理人,曾经是一名兽医,他的兽医生涯是怎样的?什么事情促使他转变为职业经理人呢?从兽医转变为职业经理人途中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本期访谈人物——山东省明发同茂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常旺。
人物:
手记:作为兽医和职业经理人,他是怎样成功的,笔者带着些许好奇、带着一些疑问,来到了位于济南市长清区的这所饲料公司——山东省明发同茂饲料有限公司。刚进公司便有一股绿色扑面而来,苍翠的树木映入眼帘,在这个秋老虎肆虐的季节,让人倍感清爽。在公司办公楼二楼我们见到了今天的访谈主角——朱常旺。相互寒暄之后,我们开始了访谈对话。在对话中,朱总简要的给我们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兽医生涯和职业经理人生涯,介绍了自己的成功之道。
记者:朱总您好,当初填报高考志愿时,是什么想法促使您填报了畜牧兽医专业呢?
朱总:当初之所以选择畜牧兽医专业,其实想法很简单,那时畜牧给我的感觉就是:可以在草原上策马驰骋,感受那种快速、飘逸的感觉。可以说是在一种潜意识的驱动下报考了当时莱阳农学院(现青岛农业大学)的畜牧兽医专业。
记者:大学毕业之后,您就直接进入了兽医行业,从事兽医相关工作吗?
朱总:大学四年的学习掌握了许多兽医理论知识,说到底知识是为人类服务的,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去。毕业以后分配到了聊城地区的一家种禽公司担任技术人员,负责种禽防疫程序的制定,兽医诊断、抗体检测等技术的实施。在这里将大学所学的知识与现场诊断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记者:朱总,是什么事情促使你做职业经理人的呢?当时是怎样想的?
朱总:在这家种禽公司待了一年多,正好赶上家乡(聊城市茌平县)要建一所万头种猪场,总感觉到应该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做点事情,正是基于这种想法呢,我辞去了种禽公司的工作,带着一种梦想,来到了正处于建设期的万头种猪场。这所种猪场是由茌平县粮食局组建的,当时粮食局的各位领导看中了我的疾病诊断、防治能力,让我做了这所种猪场的企业法人,当时我成了聊城市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当时感觉做管理者可以放大兽医技术,能够使兽医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与传播,同时还可以通过管理团队帮助别人成长,并且不断的提升自己。在经营猪场的同时,我还兼着其他养殖场的技术顾问,帮助解决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记者:听说您在六和集团当过总经理?您又是怎样去了六和集团呢?
朱总:在2000年的时候,万头种猪场实行股份制改造,猪场由国营转为私企。当时感觉在这样一所养猪场是不能更好地推广兽医技术,所以我选择了离开,去了山东六和集团。但六和集团的技术人员实行的是“一对一的技术服务”,感觉这样也不能更好的推广兽医技术,所以选择了市场营销,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做起,因为有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工作中又积累了相关的管理经验,我的晋升还是比较快的,在两年之后做了六和集团的总经理,这样在六和一直做了五年的总经理。
记者:朱总,你又是怎样来到明发同茂饲料有限公司的呢?
朱总:山东省明发同茂饲料有限公司原隶属于山东省牧工商总公司,2006年底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任董事长的李学东与我是同学,当时李董邀请我加入到明发同茂的管理团队,因为老同学盛情邀请,所以我就离开了六和集团来到了这里,希望与公司共同发展吧。
记者:刚来公司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您又是怎样解决的呢?您又是通过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促进公司发展的呢?
朱总:刚来公司时,因公司改制问题,很多员工选择了离开,只有极少数人留了下来,这种情况对企业发展是很不利的,我觉得这也是文化融合中的一种必然结果。当时通过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很快的组建了一支相对年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充满活力的同茂团队,面对刚刚组建的团队,我首先想到的是用企业文化指导团队建设、凝结团队力量、促进团队发展,大家集思广益,最后确定了“人人创新价值 天天分享快乐”的企业文化。
在管理公司时,我们首先确定了企业的愿景规划、战略方向,因为有了愿景规划才能使企业在发展中有章可循,才可以确立公司的战略方向,有了战略方向才能明确人才目标,才可以引进人才、组建团队。经过市场调研、开会讨论,我们将公司愿景定义为原料研发公司,企业战略方向为新绿原料的研发和自然养猪法模式的研发、推广,成立了饲料新绿原料研发实验室和自然养猪法研发中心,由1名副总主抓,5名研究生为主体,专攻非常规原料的营养指标分析和合理应用技术及生态养殖技术。目前公司推出的软体饲料,已经由开始10%的饲喂量提高到40%的饲喂量,并且订立了明确的目标是100%饲喂量。生态养殖技术技术已经推广到除西藏、海南之外的所有省市,先后举办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38期近1000人,推广力度在行业前列。
《兽医人生》栏目编辑周桂山、赵立芳撰稿